評論 > 好文 > 正文

簡澤偉:馬英九到底是誰

馬前總統在踏上尋根之旅前,他是以新台灣人身份離境,然後以中華民國人的身份入境去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然後共同追憶中華民國過去的遺緒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化的發展。並且在香港出生台灣長大的馬前總統,反而對不曾生活過的中國表現出濃厚的故土情感。所以馬前總統到底是誰?

如最近頻繁回「祖國」祭祖尋根的馬前總統,在過去也曾經被李前總統牽著手並用台語說出我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新台灣人。這股在國內逐漸弱勢並且有消散危機的中國情懷,反而隨著對岸中國的崛起有了情感寄託以及高度共鳴。國內的雙重身份認同,如同馬前總統一樣有著矛盾的身份認同衝突。在台灣可能有高度政治因素,但其實觀於雙重認同的衝突因中國的崛起在華人世界反而愈發常見。雖然每個國家的海外華人在當地可能都面臨不同的政治因素,但也都因中國崛起後,在身份認同上與國家認同有著強烈的拉扯。加上中國強大的官宣系統,成功的讓有中國人認同的華人在思想上成為中共海外的沒有中國籍的中國人。

最近頻繁回「祖國」祭祖尋根的馬前總統,過去也曾經被李前總統牽著手並用台語說出我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新台灣人。(圖片取自馬英九基金會)

綜合上述,關於台灣內部的文化鬥爭,既是權力角逐的結果也是身份認同的磨擦。現階段既要建立起台灣人認同與文化,但同時自身在黨軍政時期的歷史脈絡、多數漢人人口傳統文化以及中國人認同遺緒,與對岸不遺餘力地向台灣以各種形式輸入中國文化有差異又有重疊。後太陽花時代的年輕人正處於既是天然獨更是第一線接觸中國傳來新文化的第一線。就像任何文化需要權力去塑造、建構與推播一樣,政治與文化有時候無法有明確的界線去區分。去中化等於要同時處理兩種中國文化,第一是過往的黨國中國遺緒;第二就是對岸中國強勢的文化輸出。

除此之外,包含戲劇、飲食以及社交媒體等中國流行文化對比較容易辨認中國政治宣傳,這種去政治化的模式讓國內對於反滲透以及去中化等行動反而有點像是台灣文化另類的自我審查(censorship)。國內從上到下也發生過不少類似中國糾察隊行為的新聞,不論是發音、用語、飲食、傳統服飾等都有相當程度的討論,有時候反而讓人覺得將所有東西太過於政治化。很難同時做好防守又積極進攻,且進攻通常也是產生國內的政治紛擾,對岸基本上不受影響。

那到底要怎麼去別對岸與台灣之間的文化差異又同時要跳離兩岸同文同種的思維呢?除了關注對岸的假消息影響以外,想面對中國強勢的軟性質傳播是較難以讓人不去接觸到。台灣的政治因素加上漢人文化註定讓台灣文化建構過程,必定植入中國這項不穩定因素。最主要是難以根除中國人認同與同文同種的拉扯,鼓吹中國民族復興的對岸容易將部分國人在文化認同上有些錯亂。

中國在推廣中國夢的工程上,什麼東西都在前面冠上中國,那紅通通意象的中國模式處處可見。追根究柢,任何文化在離開本地後到一個新的地區,經過時間的積累,長期與當地文化融合後,都會衍生出自我特色的文化特色。由於中國崛起加上強大的宣傳下,容易讓海外華人頓時忘記自己幾代下來不同於「祖國」的不同,陷入既是身份華裔,心理華僑的情況。這也是中國透國強大的權力所建構的文化輸出,並且透過宣傳長臂延伸到其他國家的華人身上。

在中國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求同」是該國對外影響華文化圈的首要手段。「存異」對中共來說是「趨同」的階段性過程,以期望到達最後思想上「共同」的目標。但其實去中國化與本土化有區別,如同新加坡這個華人人口較多的國家為例,中國對該地區的華人影響日益增強。總理李顯龍也開始向國人解釋華僑與華裔的區別,並且強調要落地深根而非想著落葉歸根。提及文化本土化與新加坡多元種族融合出獨特的新加坡文化,解釋了幾個屬於新加坡人的語言。同理來說,台灣與中國之間也有相當多的不同之處,不論在體制、思想、文化上都有著不同的歷史脈絡與多面向的呈現。我們應著重於體現不同於中國試圖同化一切的「多元性」,我們擁有自己獨有的語言結構與文化。

你是你;我是我,但同時你也是我;我也是你。這句話可以體現許多在身份認同上受中國因素影響的群體。國內也時常對於共同想像的國族概念因政治因素而無法有明確的概念,但是對中國人的意象已經逐漸與對岸趨同。就算目前中華民國依舊存在於台澎金馬,說到認祖歸宗、尋根之旅依舊會跑到對岸去。我們對自我文化的認識與建構是否在認同上已經落地深根了?我們的祖國到底是哪邊?就算是擁有雙重認同的國人,能否清楚知道自己所認同的中國是哪個中國?假如是中華民國那何必還望向中國人民共和國?難道除了雙重認同以外還有雙重中國人認同的交疊。

舉例來說,馬前總統在踏上尋根之旅前,他是以新台灣人身份離境,然後以中華民國人的身份入境去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然後共同追憶中華民國過去的遺緒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化的發展。並且在香港出生台灣長大的馬前總統,反而對不曾生活過的中國表現出濃厚的故土情感。所以馬前總統到底是誰?且要維持這種多重身份認可也只能在台灣,在中國也有一種國家認同可以供你選擇,我相信中共在馬前總統訪問期間所提到的中國絕對不是他心中想的那個。在中國強勢且明確的民族認同下,國內的中國人認同只會被逐漸被帶離中華民國與對岸共鳴。我到底是誰,國人在回答這問題前須要對身份認同上有方向性與未來性。我會是誰才是這個問題的前提,這也關係到國人對於國家未來在統獨的走向有相當大的關聯。在台灣確立自身文化的大前提,還是要回到國家認同上,回答我是誰的答案已經大多決定的這個問題。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2/204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