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九七前後香港新聞自由

作者:

按:最近中共打壓香港媒體,拘捕立場新聞高層。這是2014年的舊文,重發。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歸中國,中共政權向國際社會作出香港50年不變的承諾,香港地理位置和歷史作為中國大陸對外的一個窗口,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世界了解中國大陸的一個橋樑。因此,新聞自由成了檢驗香港是否不變的一個重要指標。

今年(2014年)2月10日香港記者協會(記協)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58.4%新聞從業員認為香港現時的新聞自由比回歸時有所倒退:主要原因是業界自我審查;其次是政府加強控制資訊的發放。另外,近6成受訪新聞工作者認為業界的自我審查較10年前嚴重,主要表現在淡化中央政府的負面消息(占受訪業界20%)或淡化忖度中央認為敏感的消息(20%);其次較多表現在淡化對傳媒老闆或其相關利益的負面消息。

記協對此表示震驚。由於自我審查並非一個被社會接受的做法,實際情況比調查所揭示的情況更嚴重應該是一個合理的推斷。

左圖:2004年9月立法會進行選舉,同年年中,香港3位名嘴:鄭經翰、黃毓民和李鵬飛先後宣報封咪,一時攪得滿城風雨。封咪前黃毓民曾經說過:「我受到的壓力可能比他(鄭經翰)更嚴重,因為他沒有罵共產黨,我罵共產黨。」右圖:2004年5月3日商業電台(商台)「風波里的茶杯」節目主持人之一的鄭經翰宣布,由於政治壓力而「封咪」,引來社會人士高度關注香港的媒體空間。

左圖:由香港民間發起的「撐港台運動」,於5月6日舉行遊行及綁紅絲帶活動,支持香港電台轉型為公共廣播機構。他們在港台門口高喊「撐編輯自主」、「撐言論自由」、「撐共公共廣播」等口號。右圖:在香港舉行過多次的聲援國內退黨人士的大型遊行,除了大紀元報導以外,其它香港媒體一律不報導。

新聞公信力跌至最低

較早前,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2006年就「本地傳媒公信力」作出的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從市民或新聞從業員的角度出發,比較以往數據,香港的新聞公信力跌至新低。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指出,在1990年、1996年、2001年及2006年的4次調查中,以今次評分最低,他認為這與傳媒機構予人的政治立場,以及傳媒報導時是否渲染暴力、色情及煽情的因素有關。

陳韜文說,在政治立場方面,傳媒機構是否有獨立性、具備敢言風格,還是面對權力中心進行自我審查,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評分。他說,自我審查可以源於對北京政府、港府甚至財團;評分大跌或可能是因為予人印象「立場不夠獨立,立場靠邊站」有關。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說,早在九七前中共當局已經清楚講明有什麼不可以報導,完全是明顯,不是暗示的,如不可以宣揚台獨,特別是西藏、新疆的獨立,不可以罵中共的領導人等。

九七後也是具體落實這些東西,所以出現了2000年香港有線電視台訪問了呂秀蓮,中共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王鳳超出來說話,自始之後,香港的媒體就很少訪問呂秀蓮,訪問台灣副總統呂秀蓮也會講一些和台獨沒有關係的話題。

又如新疆獨立問題,有個別的傳媒拍紀錄片講民生的,但涉及到這方面都是有一個自我審查的機制,避免觸怒中共,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消息少了,觀點也是單面的。

脫不開中共外交觀點

杜耀明舉例說:「如北京要統一海峽兩岸,現在很多報紙都不能夠跳離中共的外交觀點:不排除用武力。其實中國人應該是反對用武力去對付中國人,既然台灣是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民,更加不應該用武力對付。但沒有一張報紙會說反對武力侵台。可以看到香港的報紙凡是討論到台灣的問題就是講到統一的問題,而不是說台灣的未來或前途問題,更加不是和平統一的問題。這是一個觀點上的狹窄化。」

杜耀明觀察到在探討中共政權最高層的政治鬥爭和路線鬥爭的報導方面相對也是少了,近期也有,但都是引用了日本的共同社、時事社或西方的紐約時報的觀點多一點:「最出色是林和立,但他在《南華早報》被改調另一個職位,最後要辭職。有人做過統計,由林和立離職後,相對以前10年,有關最高層政治鬥爭的報導是少了很多,我相信這不是一個巧合。」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新紀元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01/1690229.html